在人流絡繹不絕的旺角,只要走過塘尾道便會到達另一個小社區──旺中帶靜的大角咀。這次我們相約在大角咀生活多年的Winnie於小店,透過記錄她對大角咀的觀察、經歷和情感,一起認識這個獨特的社區。
恬靜、有實力和人情味的大角咀
「起初住在大角咀是因為家人的選擇。我在初中時搬進來,近奧運站那邊才開始發展,當年的地盤沙地現已變成屏風樓。」她坦言從前不會留意社區,直至附近的舊樓開始拍賣,換成一幢幢高樓大廈、小店也變了樣才發現社區變得這麼快。
「與旺角和尖沙咀相比,大角咀好像只是一名配角,但卻是一名很有實力的配角。它有完善的設施,有很多公園,我常常去櫻桃街公園跑步。另外,只要步行10分鐘便會到達旺角,十分方便。」除了人流較少,因租金和生活成本相對較低,變相有很多小店和選擇。她說有劇團、網店租用附近工廈,附近亦有不少咖啡店,大家都在這裡找到生存空間。
說到人情味,Facebook內有一個叫作《我長於大角咀》群組,有很多街坊,甚至是已搬離的街坊也會在線上互動;又有一次Winnie拉着重物,十分狼狽,經過洗衣店時姨姨主動伸出援手,重新用繩綁好物件,令她餘下的路程輕鬆多了。筆者在訪問當天也有在大角咀問路,的確問及的街坊也很願意幫忙,甚至有一位姨姨從餐廳探出頭來指引。
「世界需要這些價值」勇敢走出自己的路
Winnie曾任職上市公司,工作壓力不少,其後她辭職隻身去了印度學瑜伽,以靜修等方法尋回自己的內在價值。談到這個年代有不少人沒有選擇走傳統的路──上班賺錢買樓,反而走一條更崎嶇但以自己興趣為先的路。
「父母輩當年只要願意捱總會捱出一片天,有穩定收入、照顧家庭是最重要的事,但我們現在面對的社會環境完全不同,自然會有截然不同的選擇。」走這條路步伐可能很慢,也不再以效率為先,但「世界正正需要我們追求的這些價值」。
大角「掘」起 — 發掘社區中的寶藏
也許是因為她追求的價值使然,Winnie在上年10–12月期間參與了大角咀導賞員培訓,當中最深刻的事莫過於跟區內小店交流。她說平日不會主動跟店主傾談,考察的過程製造了機會讓彼此對話。因為認識了對方的故事、知道他們如何入行打拼等令大家產生連結,對社區的歸屬感也變得更高,再到不同店舖時也會想了解店主的故事。當然主動接觸不同店舖時也會有失敗的時候,始終大家互不相識,遭對方拒絕時也會感尷尬,但跟小組組員一同經歷,這些小挫折也不算甚麼。
她們以新舊對比作為導賞路線的主題,她笑言身邊的組員都很認真,很會搜尋資料。Winnie亦有留意區內不同人或機構做的社區工作,例如長春社、生命工場記錄大角咀的資料,也留意到近期出版的《角醒-大角咀社區報》。
香港碩果僅存的活字印刷公司 — 「快樂印刷」
在組成路線的過程中有不少跟店主互動的機會,其中一間店是已開業50多年、家庭式經營的「快樂印刷公司」。老闆關生15歲起在深水埗學師,在印刷廠當留宿生,日間會做一切的庶務,夜晚跟便師兄弟開機自行練習,年中無休。1977年,港英政府放寬印刷牌照規管,他便乘勢自立門戶,夫妻二人常說「就係靠呢幾部機(店內的印刷機器)養大幾個細佬」。
關生對印刷業很有熱誠,很愛自己的工作,連放假也會不習慣。他亦很熟悉附近的店舖,數十年來見證街上店舖的轉變,街上就只有機器舖和他們沒有搬離。以前這條街的盡頭便是大角咀碼頭,老闆會乘船到港島買字粒,後來碼頭因填海而拆卸,香港最後一間鑄字舖亦已結業。原來每顆字粒使用4萬至5萬次過後便會因磨蝕而無法使用了,活版印刷只可用現時還剩下的字粒。關生說退休後便會將店內的機器當爛銅爛鐵售出。
導賞員跟老闆交談時感覺他人如店名,都是個十分快樂的人。他們的生活態度、活版印刷技術和店內的機器對社區來說都是無價之寶,真希望有人能將這種技藝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