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港溫度》節目訪問有感 — — 你、我、社區與跨界協作】(上篇)

在香港這個商業主導的社會中,很多人仍抱有「有錢萬事足」的傳統觀念,忽略個人及企業對整個社群的其他價值貢獻,埋下了一顆顆對社會造成長遠負面影響的種子。 我在去年接受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與香港電台聯合製作的《同行•港溫度》節目採訪,以社會企業創辦人的身份,介紹企業社會責任、創造共享價值及建立可持續發展社區的概念,希望讓公眾了解到營商背後,也有一群對社區充滿熱誠的有志之士,正在努力地為未來社會建構著一個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大家除了在節目中可以看到社企機構的日常、持份者的分享之外,還能首次在視頻裏看到我的個人生活及真情流露。整個採訪過程,由認識監製、分享自身故事、進入社區,到拍攝室內和室外場景,為期超過四個月;當時亦正值疫情高峰期,經過多次改期才完成拍攝。是次訪問,讓我有一個自我沉澱和反思機會:我回想到自己由大學起對社企的認識,到創業期間所面對的喜怒哀樂。曾經,我也有過迷惘的時刻,看不見所做的一切有什麼意義,不想和任何人談及工作。經過生命裏各個關卡的提醒後,我學懂替自己感到自豪,知道不要忘掉我和團隊每天忙碌工作背後所推動的目標和價值。

【《同行•港溫度》節目訪問有感 — — 你、我、社區與跨界協作】(上篇)
【《同行•港溫度》節目訪問有感 — — 你、我、社區與跨界協作】(上篇)

【再戰下半場 活出美麗耆跡】

恭喜我們的策略及發展高級經理Wing(莫志榮)獲得「香港社企員工嘉許計劃2022」的傑出社企員工獎! Wing一向對導賞有熱誠,曾任大館導賞員,在2019年以義工身份加入「街坊帶路」的影子導賞員團隊;同年,我們成功獲得「伙伴倡自強」社區協作計劃撥款資助,推行賦權中高齡及退休群組的「生命耆跡」項目,當時Wing以半退休人士的身份參加,成為社區導師。 與我們一班年青活力的同事相處久了,Wing也被感染,應徵正式入職做機構員工,最近更升職成為管理策劃團隊一員。能夠同時獲得公司及業界肯定,可謂雙喜臨門。Wing對獲獎感到非常驚喜,他在以往的職業生涯中,沒有得到過獎項表揚;沒想到反而從職場退下來後,投入做自己喜歡的事,竟然在人生下半場取得這項成就! 謙稱自己是「社企新鮮人」的Wing,是「街坊帶路」中具有豐富社會經驗的前輩,對內與團隊成員打成一片,相處融洽;對外進行會議溝通,展示穩重壓場感,以經驗化解各種場面,絕對是大家的「定海神針」。在過去幾年,Wing努力開發南區的可持續旅遊項目,成功建立「街坊帶路」的分支,我們正密鑼緊鼓作最後準備,敬請期待面世時刻!其實社會在企業界別中,有很多一直潛心耕耘的同工,他們都有著各自獨特的背景和歷程,為心中堅信的理念每天苦幹,很值得被社群看見。…

【再戰下半場 活出美麗耆跡】
【再戰下半場 活出美麗耆跡】

遺失的北角故事︰從散落的足跡中尋找七姊妹

當沒有人再記起,才是真正的死亡。城市的急速發展,不少舊建築和風景漸漸遺失,若不是刻意去尋找和記錄,它們恐怕也會被漸漸忘記。街坊帶路舉辦的「失落的七姊妹」社區導賞團,卻見證了一次重生和傳承。 ▋從都市傳說開始 細聽七姊妹奧秘 導賞團於星期六下午舉行。導賞員先從七姊妹各種都市傳說說起,再揭盅七姊妹的真正起源。為了增加趣味性,她請大家在 Google Map 中搜尋七姊妹,再拿出不同年代的地圖作解說,答案便一目了然。 原來七姊妹曾經是北角一帶的地域分區,早於 1849 年的人口普查中,已有記載七姊妹村,昔日的香港地圖中,亦能找到「七姊妹」的名字。從地圖便可得知,現時英皇道對出一帶,曾是一片汪洋大海,隨著時代發展,海岸線經已不一樣,這一帶也在加速變遷,很多舊建築已一去不返,而七姊妹這個名字,隨著港鐵北角站和鰂魚涌站的落成,就更加無人提起。 ▋相片中回顧 曾經的繁華盛地 導賞團由書局街開始,橫跨整條七姊妹道,路線雖然單一,不過每個定點也藏著豐富的故事。沿著七姊妹道一直走,先經過港運城和健威花園,原來此處曾是中華巴士車廠和香港電車廠。車廠現已拆卸,實在難以想像當年風貌,猶幸導賞員準備了歷史圖片,加上細心的講解,讓參加者了解昔日北角的繁盛景象。

遺失的北角故事︰從散落的足跡中尋找七姊妹
遺失的北角故事︰從散落的足跡中尋找七姊妹
街坊帶路

「街坊帶路」是一間主力推動社區連結的香港社會企業。我們以社區為真實的場景,透過社區導賞、社區導賞員培訓、路線設計服務、社區探索工作坊及其他社區項目。我們致力讓街坊以導賞員的身份帶領社區愛好者、教育工作者等人士一同探索開啟對社區的想像讓參加者親身細味各個社區的獨特之處,了解及反思不同社會議題,從而提升社區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