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這個商業主導的社會中,很多人仍抱有「有錢萬事足」的傳統觀念,忽略個人及企業對整個社群的其他價值貢獻,埋下了一顆顆對社會造成長遠負面影響的種子。
我在去年接受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與香港電台聯合製作的《同行•港溫度》節目採訪,以社會企業創辦人的身份,介紹企業社會責任、創造共享價值及建立可持續發展社區的概念,希望讓公眾了解到營商背後,也有一群對社區充滿熱誠的有志之士,正在努力地為未來社會建構著一個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大家除了在節目中可以看到社企機構的日常、持份者的分享之外,還能首次在視頻裏看到我的個人生活及真情流露。整個採訪過程,由認識監製、分享自身故事、進入社區,到拍攝室內和室外場景,為期超過四個月;當時亦正值疫情高峰期,經過多次改期才完成拍攝。是次訪問,讓我有一個自我沉澱和反思機會:我回想到自己由大學起對社企的認識,到創業期間所面對的喜怒哀樂。曾經,我也有過迷惘的時刻,看不見所做的一切有什麼意義,不想和任何人談及工作。經過生命裏各個關卡的提醒後,我學懂替自己感到自豪,知道不要忘掉我和團隊每天忙碌工作背後所推動的目標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