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是我的地頭 — 九龍城導賞員 培興

街坊帶路
Aug 25, 2021

--

在香港這個人口密集、地區緊密相連的城市裡,人們每天在不同角落穿梭往返,猶如彈指之間,即使要搬到另一個社區,已不是甚麼大事情。不過今次的主角、來自九龍城的導賞員培興,卻已居住在這裡七十載,對這個社區的一點一滴,可謂瞭如指掌。他坦言這裡「冇咩特別」,然而,當細聽培興分享著不太特別的九龍城景點時,還是讓人聽得津津樂道。

生於斯,長於斯

培興的根就在九龍城,爺爺在九龍城出生,於是他從出生以來就在這裡居住,連他的太太也是在九龍城街市經營改衣店。即使之後舊居重建,他亦選擇在這區繼續居住。

「習慣了,這裡沒有新移民,全部都是自己人。」因為這裡的街坊多是前舖後居。有店舖在手,也不會選擇遷走。

社區的獨特風景

即使長居九龍城,培興也愛四處散步,一星期至少有三天,他會由九龍城乘車到深水埗,再漫步旺角和油麻地,有時更會走到尖沙咀,才慢慢乘車回到九龍城。

「以前會先到太子明愛拿口罩,再順便拿一些給街坊。」

街坊街里守望相助,鄰里關係就是這樣自然地建立。採訪當日,我們在小巷裡巧遇一位正準備開門營業的補鞋店伯伯,培興便上前與他打招呼。原來培興前一陣子也曾遇見他,有時經過也會跟他聊天。

只見伯伯緩慢地推開鐵閘,細小的空間活現眼前。伯伯再把店裡部份物品逐一搬出,外加一張摺櫈,然後安坐於小巷中央。縱然他的子女曾勸他不要再做,不過伯伯仍堅持每日開店。

「其實噉樣行一轉,搬下嘢,對佢嚟講都係運動。」培興為他解畫。

社區就是一個充滿生氣的地方,能連繫上不同的人和事。即使選擇被動地坐於一角,也能靜靜察看這裡的風景和變化。

滄海桑田 但記憶依然

經歷過九龍城寨的傳奇,見證著沙中線的落成,還有區內樓宇的拆卸和重建,培興可說是九龍城的活地圖。該區的新舊變遷、街道上的林總事,也絕不會難到他。

與培興走在街上,話題綿綿不斷。

「以前呢度(龍崗道)成條街都係代人寫信,好多馬姐」、

「這裡叫家歡樓,以前很多來自白俄羅斯的難民在這裡暫住。」、

「這個方向還能望到鯉魚門!」

拿出九龍城的舊照片,即使滄海桑田,培興也能迅速地告訴你現時位置。已沒有寫信佬的龍崗道、不再經營的樓上中醫,在培興的講解中,都能讓我們彷如回到了當年的九龍城。

縱然長居於此的培興常常強調說,九龍城「行咗七十幾年,冇咩特別」,不過對於未有機會親身體驗、地方卻早已物非人非的區外人來說,他的經歷和記憶就來得珍貴。

熱誠一點一點累積

培興是在明愛社工的推薦下參與了街坊帶路的導賞員培訓課程,他坦言當初只是「貪過癮」。

對於居住在這裡已七十載的他來說,課程並沒有令他對九龍城的印象來個大逆轉,反而讓他察覺到區內每個角落其實都各有特色,如因「靚料」和乾淨而聲名遠播的九龍城街市、侯王道的一列潮州食品店舖、城南道的泰國街,還有曾經百貨林立的太子道西。

問到培興最感興趣的導賞主題,他卻說沒有訂立特定的主題,只是順著路線和景點作出分享。不過能把九龍城各條街道的變遷、店舖的故事都鉅細無遺地講解,想必是對社區長年觀察所累積的經驗。聽著培興訴說著往昔的趣事,也令人津津樂道。

數數手指,培興已成為導賞員一年多。帶領導賞團讓他多了講說話的機會,看著團友們用心聆聽,也令他大感滿足。除了導賞員,培興也會做義工,亦有就區內不同議題參與諮詢。

對於這裡不斷經歷的重建及變遷,培興坦言九龍城沒有未來,皆因這裡已由「街頭拆到街尾」,往後將會逐漸被高樓大廈取代。

到底應該保留或是重建?他淡然說那只是角度問題,有人得益就會有人失利。「最好就全部都保育啦!但當你有錢時,又未必想放喺度保育。」

變幻原是永恆,變遷和發展不斷循環,我們又該如何打破困局?看著培興積極講解的身影,我想他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去記錄他這個歷盡變遷的「鄉下」。

--

--

街坊帶路

「街坊帶路」是一間主力推動社區連結的香港社會企業。我們以社區為真實的場景,透過社區導賞、社區導賞員培訓、路線設計服務、社區探索工作坊及其他社區項目。我們致力讓街坊以導賞員的身份帶領社區愛好者、教育工作者等人士一同探索開啟對社區的想像讓參加者親身細味各個社區的獨特之處,了解及反思不同社會議題,從而提升社區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