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未知的「涌」蹟

街坊帶路
Nov 17, 2021

--

常聽人說道:「香港咁細,有咩咁好睇、好玩?」我總會這樣回答:「這麼一個細小的香港,視乎你用甚麼角度去看待。」每一個社區裡,藏著不同的角落和空間,盛載著不同的人,當你換個焦點去看,世界又會變得不一樣。

以葵涌為例,若戴上遊客的眼鏡去看,這裡是個購物小城,新都會廣場、Outlet 式購物中心 — 香港佛羅倫斯小鎮就有不少有名品牌匯聚;若從年青人的視角去看,葵涌是個平民娛樂天堂,單是一個葵涌廣場,已經足夠流連大半天;若代入文青的身份去看,葵涌的工廈區就有不少藝術工作室和咖啡廳,可以休閒又充實地過一天。那麼,從街坊的眼中,又會看到怎樣的葵涌呢?

今次「尋找『涌』蹟」導賞團由半生居於葵涌區的街坊 Pat 為我們帶路。

「涌」在哪裡?

街坊眼中的葵涌,又是怎樣的呢?

要認識葵涌,先從它的歷史說起。「涌」是淡水和鹹水的交匯處,由於水量不多,算不上是河流,現時的葵涌道,正是當時水流經過的地方。這裡一帶曾是葵涌昔日的海灣,稱為醉酒灣 / 垃圾灣。在六十年代末的鐵路規劃中,現時的葵芳站曾被命為垃圾灣站,不過,鐵路站最終以一旁的葵芳邨命名,自此,垃圾灣這個原始地名就漸漸被取代了。

葵涌經歷了填海後,整個地貌亦有所變遷,葵涌道一帶雖不再見水,但座立於此的天后宮,卻足證這裡曾是海邊,亦是區內唯一沒有被拆卸的廟宇。天后宮建於清朝嘉慶年間(1796年),曾叫作「芒樹下天后古廟」,直到後來才升格至天后宮。廟內有一塊刻有「1828」這年份的雲板,也力證了這裡的久遠歷史。

Pat 還特別介紹了這棵羅漢松,是廟宇中常見的植物。

鄧氏家祠 從橫匾中尋舊日故事

轉眼間,Pat 帶我們來到下葵涌村的鄧氏家祠,繼續尋找昔日的足跡。只見祠中各種擺設也非常值得考究,例如一反傳統用上的西式吊燈和橫匾上的「兩秀家聲千古在,三登世澤萬年興」,分別反映了村民與外國人熟絡,以及曾有村民考上進士的事跡。原來若細心去留意,即使一個小小的家祠,也有不少可觀之處。

準備好進入秘境了嗎?

沒有名份的平房

從下葵涌村一直往上走,我們準備進入另一個「秘島」 — 中葵涌公園。在一片密林後有一幢兩層高、以麻石建成的平房,六十年代,這裡曾經是兩個家族經營的乳牛場。牛場於七十年代結業後,地方轉予政府,平房現為公園辦事處。這幢平房並沒有任何歷史建築評級,惟園內有由政府後期加建的石製牛雕塑,彷如提醒人們,快來探索這段快將被遺忘的歷史。

悄然生變的大連排道

消失和被遺忘並不是一剎那的事,變遷其實有跡可尋。位於中葵涌公園下方的大連排道,自六十年代初起就工廠林立,不少香港品牌如紅 A、屈臣氏和同珍醬油等,均曾在此設廠。不過,隨著工業式微,這裡的工業區漸漸迎來了新的轉變。早於 2010年,區內的運通製衣大廈就開始活化,搖身一變成為甲級商廈 KC100,旁邊的九巴葵涌車廠亦活化成九龍貿易中心(KCC)。除了商廈,亦有部份工廠大廈將被收地改建住屋。

現時的大連排道仍被工廠大廈所包圍,看來與從前無異,然而轉變其實每天也在悄然發生。我們無法阻止變遷,不過所有事物總會留下足跡,埋藏在街道的某一角落,尚待有心人去發掘它們曾經的故事。

今天的你來到葵涌,又打算用甚麼角度去看這個社區呢?

--

--

街坊帶路

「街坊帶路」是一間主力推動社區連結的香港社會企業。我們以社區為真實的場景,透過社區導賞、社區導賞員培訓、路線設計服務、社區探索工作坊及其他社區項目。我們致力讓街坊以導賞員的身份帶領社區愛好者、教育工作者等人士一同探索開啟對社區的想像讓參加者親身細味各個社區的獨特之處,了解及反思不同社會議題,從而提升社區凝聚力。

More from 街坊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