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沒有人再記起,才是真正的死亡。城市的急速發展,不少舊建築和風景漸漸遺失,若不是刻意去尋找和記錄,它們恐怕也會被漸漸忘記。街坊帶路舉辦的「失落的七姊妹」社區導賞團,卻見證了一次重生和傳承。 ▋從都市傳說開始 細聽七姊妹奧秘 導賞團於星期六下午舉行。導賞員先從七姊妹各種都市傳說說起,再揭盅七姊妹的真正起源。為了增加趣味性,她請大家在 Google Map 中搜尋七姊妹,再拿出不同年代的地圖作解說,答案便一目了然。 原來七姊妹曾經是北角一帶的地域分區,早於 1849 年的人口普查中,已有記載七姊妹村,昔日的香港地圖中,亦能找到「七姊妹」的名字。從地圖便可得知,現時英皇道對出一帶,曾是一片汪洋大海,隨著時代發展,海岸線經已不一樣,這一帶也在加速變遷,很多舊建築已一去不返,而七姊妹這個名字,隨著港鐵北角站和鰂魚涌站的落成,就更加無人提起。 ▋相片中回顧 曾經的繁華盛地 導賞團由書局街開始,橫跨整條七姊妹道,路線雖然單一,不過每個定點也藏著豐富的故事。沿著七姊妹道一直走,先經過港運城和健威花園,原來此處曾是中華巴士車廠和香港電車廠。車廠現已拆卸,實在難以想像當年風貌,猶幸導賞員準備了歷史圖片,加上細心的講解,讓參加者了解昔日北角的繁盛景象。

遺失的北角故事︰從散落的足跡中尋找七姊妹
遺失的北角故事︰從散落的足跡中尋找七姊妹
關於心目中的理想社區,我有話說 — 沙田影子導賞員Vanka
關於心目中的理想社區,我有話說 — 沙田影子導賞員Vanka

人是群居的生物,除非你是居於深山的野人,否則的話,你,或多或少,始終都會跟這個世界、跟自己所屬的社區有著連繫。要跟社區產生連繫,方法可謂五花八門;今次我們的主角、深水埗導賞員Anita,她選擇的方式,就是積極參與社區事務,實行「自己屋企自己救」! 自己的家 自己捍衛 筆者跟Anita認識二十年,那時我從事青少年服務,她是附近屋苑業主立案法團副主席,大家於工作上有過接觸。據她憶述︰當時屋苑出現不正常沉降,街坊們人人自危,可是有關當局及發展商卻未有積極跟進。其後有立法會議員前來協助,於屋苑對出的消防通道開咪組織居民,然而卻無人肯留下聯絡方法。 「(當時)個個企哂喺度好似萬呼萬應,但係一話要留電話聯絡就冇人出聲。」Anita慨嘆道。 她覺得自己的家當然要由自己捍衛,於是便留下傳呼機號碼,告訴街坊會留口訊約他們開會,叫大家自行致電去聽留言。 跟進沉降問題期間,她跟同路人積極與各方斡旋,甚至曾經一大清早便乘搭首班過海隧道巴士前往禮賓府,向時任特首董建華遞交請願信。經過兩年的努力,政府終於願意承擔修補工程的費用,發展商亦補償了一筆錢作為沉降基金。伴隨著這次的勝利,是另一個漫長部署後的凱旋︰原來屋苑最初只有業主委員會,實際權力不大,而當時發展商兼任管理公司職務,也是屋苑升降機的承辦商,「賺得好盡」,更有帳目不清之嫌,於是業委會努力不懈,積極聯繫街坊,爭取授權票,經過兩年的部署,最後成功召開業主大會,成立業主立案法團,並踢走管理公司。

自己屋企自己救 — 深水埗導賞員 Anita
自己屋企自己救 — 深水埗導賞員 Anita

在人流絡繹不絕的旺角,只要走過塘尾道便會到達另一個小社區──旺中帶靜的大角咀。這次我們相約在大角咀生活多年的Winnie於小店,透過記錄她對大角咀的觀察、經歷和情感,一起認識這個獨特的社區。 恬靜、有實力和人情味的大角咀 「起初住在大角咀是因為家人的選擇。我在初中時搬進來,近奧運站那邊才開始發展,當年的地盤沙地現已變成屏風樓。」她坦言從前不會留意社區,直至附近的舊樓開始拍賣,換成一幢幢高樓大廈、小店也變了樣才發現社區變得這麼快。 「與旺角和尖沙咀相比,大角咀好像只是一名配角,但卻是一名很有實力的配角。它有完善的設施,有很多公園,我常常去櫻桃街公園跑步。另外,只要步行10分鐘便會到達旺角,十分方便。」除了人流較少,因租金和生活成本相對較低,變相有很多小店和選擇。她說有劇團、網店租用附近工廈,附近亦有不少咖啡店,大家都在這裡找到生存空間。 說到人情味,Facebook內有一個叫作《我長於大角咀》群組,有很多街坊,甚至是已搬離的街坊也會在線上互動;又有一次Winnie拉着重物,十分狼狽,經過洗衣店時姨姨主動伸出援手,重新用繩綁好物件,令她餘下的路程輕鬆多了。筆者在訪問當天也有在大角咀問路,的確問及的街坊也很願意幫忙,甚至有一位姨姨從餐廳探出頭來指引。

世界需要這些價值 — 大角咀導賞員Winnie
世界需要這些價值 — 大角咀導賞員Winnie
街坊帶路

「街坊帶路」是一間主力推動社區連結的香港社會企業。我們以社區為真實的場景,透過社區導賞、社區導賞員培訓、路線設計服務、社區探索工作坊及其他社區項目。我們致力讓街坊以導賞員的身份帶領社區愛好者、教育工作者等人士一同探索開啟對社區的想像讓參加者親身細味各個社區的獨特之處,了解及反思不同社會議題,從而提升社區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