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飽後再來一客甜品的滿足感 ──社區導師紅豆沙】

街坊帶路
4 min readOct 7, 2020

紅豆沙是不少人喜愛的飯後甜品,它不只是令人吃完有甜絲絲的感覺,更是我們其中一位社區導師的名字。她希望以導賞員角色令參加者在活動完結時能帶着「吃飽後再來一客甜品的滿足感」回去,同時紅豆沙的「沙」字也配合她帶點沙啞的聲音🤗。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她的故事,認識她小時候在石硤尾生活又苦又甜的回憶,同時更了解導賞員的心路歷程。

憶深水埗成長歲月 看舊日生活面貌

如果遇上火災,你會帶甚麼逃走?大概會有錢包、手機、鑰匙和毛巾吧!當年紅豆沙的大家姐出生後便曾經歷石硤尾大火,但那時人們必帶走的包括沉甸甸的棉胎,因可以拿到當舖抵押,是很值錢的日用品。這場大火促成了公屋的誕生──大坑東的七層徙置大廈便是紅豆沙的成長地,那兒的居住環境簡陋,人流亦複雜。

由於需與同樓層的人共用廁所、浴室和廚房,夜歸家的話媽媽會從高處望下去,確保紅豆沙安全回家才安心;夜上去廁所也有一定危險,所以每家每戶也備有痰罐,她憶起:「有一個鄰居小孩晚上摸黑去小便,但因看不清楚而不小心在雞髀煲中解決,這小意外都讓大家哭笑不得。」

有雞吃是羨煞旁人的事,「小時候因家裏貧窮,一家人過時過節時會特意到樓下抖涼以避開人的目光。」,捉襟見肘的生活使人把自己的光景隱藏起來。

縱然人流複雜,當年的鄰里關係卻十分密切。她在小學時便擔起家頭細務、照顧弟妹的責任,鄰居會帶她到街市買餸,由煎雞蛋開始學起;又會帶她穿耳窿,當時的土炮方法是以薑磨擦耳珠,達到一定熱力後穿耳便不痛。「H」型的七層大廈每層兩翼各有兩個「水喉腳」,大伙兒要洗衣、煮食就聚在這裡取水,而與兩翼相連的中座則是男女廁。其中一項吃力的家務莫過於為做搭棚工人的爸爸手洗工衣,長長的工衣需要合自己和妹妹二人之力才能扭乾。

一家人為生計奮力生活

1963年遇上大旱,政府實施制水,是個常聽到「樓下閂水喉!」的年代。人們必須到街上排隊輪候政府供應的水才能生活,可以想像一家大小都拿着能夠盛水的器皿在「喉」前列陣,鐵桶、水煲、膠樽,甚至花瓶、痰罐也大派用場是何其震撼。

個子小小的她難以擔起兩桶水,便和妹妹一前一後將擔挑扛在胳膊上,中間吊着鋅鐵水桶再步行上7樓。媽媽亦身兼兩職,除了經營菜檔,也擔起擔挑,背着兩桶水徒步上山予不同住戶來賺取更多收入。紅豆沙初初看見她在井打水覺得很好玩,但其後為工作太累的媽媽刮痧就知道這工作毫不容易了。

圖片轉載至: 香港舊照片網頁
香港60年代的制水生活(圖片轉載至:香港舊照片網頁)

當導賞員的深刻經歷

紅豆沙因着參加楊震社會服務處悠逸軒與街坊帶路合辦的導賞員培訓而跟我們結緣。她曾帶領尖沙咀和油麻地一帶的導賞團。其中一個景點是1881,她透過培訓了解到其前身是舊水警總部,「熱鬧繁華背後原來蘊藏了很多歷史故事」。她笑言出團前至少考察了3次,心想應該很穩妥了吧。可是實際帶團時卻因接近聖誕節,1881搖身一變佈置了不同裝飾,室外環境和氣氛變得與本來的模樣大為不同,想用作講解的地面圖案都因而遮蔽,十分考驗她臨場應變的能力。

另外,她有很深刻印象的導賞團也跟長者有關,她曾設計路線帶領長者到啟德遊樂場,勾起老友記很多回憶和共鳴,如兒時玩旋轉木馬等;另外一團是帶領一群中學生和長者到準備清拆的竹園鄉,每位中學生跟一位長者同行,很多長者也說即使住在黃大仙已久但也從未到過這個地方,學生同時也從建築與文化保育的議題中上了一課。過程雖然倉促但十分難得,皆因長者透過導賞團在生活中找到樂趣,同時又可以一起跟年輕一代相處,互相表達關心。

紅豆沙帶領小學生在油麻地作社區探索

她認為導賞員有責任搜集準確的資料,「唔可以亂噏嘛,而且也是個成長過程,有些參加者比我認識更多,透過與他們互動交流,教學相長。」

「做人最緊要有目標和理想,不甘只做製衣,讀書便成了我的最大動力,盡最大努力向目標出發。」好學的她最近還完成了生態導賞員培訓,「這課程對我來說是當頭棒喝,課程讓我發現生活在這空間,人與人、人與宇宙的聯繫都息息相關,很值得我們關心和了解。香港還有很多美麗的地方等待我們發掘呢!」

即使是生於不同年代的人,成長中總滲着又甜又苦的經歷,這些記憶構成我們對香港獨有的認識和情感,是其他地方難以取替的。謝謝紅豆沙跟我們分享她的童年回憶和當導賞員的難忘片段,願看過這篇文章的你在發掘香港美麗的地方之外,更會願意了解其背後的故事,有「吃飽後再來一客甜品的滿足感」。

--

--

街坊帶路

「街坊帶路」是一間主力推動社區連結的香港社會企業。我們以社區為真實的場景,透過社區導賞、社區導賞員培訓、路線設計服務、社區探索工作坊及其他社區項目。我們致力讓街坊以導賞員的身份帶領社區愛好者、教育工作者等人士一同探索開啟對社區的想像讓參加者親身細味各個社區的獨特之處,了解及反思不同社會議題,從而提升社區凝聚力。